“廬山煙雨浙江潮,未到千般恨不消。到得還來別無事,廬山煙雨浙江潮?!辈簧偃艘锰K東坡這首詩來為一次旅行作結,其中有未到時的執(zhí)念,也有到過后的釋然。王必勝散文集《在乎山水間》,寫的也是在山水間行走的滋味,卻沒有如此這般的執(zhí)念與釋然,因他筆下多數都不是“此生必打卡”的熱門目的地,他寫的是一種懷著平常心的遇見。
紅水河畔的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,隱掩在大山坳里的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,大興安嶺林區(qū)的內蒙古牙克石市塔爾氣鎮(zhèn),長江中的島嶼城市江蘇揚中市……這些地方可能名不見經傳,卻讓作者一見傾心,并為之花費筆墨,用他的話說:“美麗是沒有來由的,魅力是無所謂大小的”“那些藏在深閨、原汁原味的生態(tài),鮮為人知的人文故事,更能激發(fā)文思,勾起寫作沖動”。
短視頻時代,“遠方”被揭開神秘面紗,大城小縣的能見度都在顯著提升。手機一搜索,山川地貌、風土人情盡收眼底,為什么還要一字一句地來讀游記文學呢?
《在乎山水間》以50多篇長短不一的記述,讓我們看到“跟著文字去游覽”的妙處猶在?!肚辶靼∏辶鳌贰舵脑纯创濉贰缎煜伎偷纳狭帧贰对诎蚕炔柘氲教K東坡》,翻看這些篇章,你不由得會被作者的“饒有趣味”而感染,他自己陶醉其間,才能一一道來其中的好。這“道來”背后也需要下一番功夫,用腳丈量,親身體驗,對每一地都端詳得細致,后又加以研究,于詩文、史書中尋證,探究個中深意。書中一些寂寂無聞的地方,寫得別有洞天,正體現了一個理想“訪客”不厭其煩地開掘。
說“訪客”,是和當地的文旅宣介或者生于斯、長于斯的自家之言相比,后者如數家珍,自豪感滿滿,卻少了可讓讀者代入的同理心;訪客則不一樣,他會坦陳對此地知之甚少,愿意和讀者一道以陌生的眼光去一點點打量。同樣是游覽婺源,美景以外,作者印象深刻于當地文脈,“山間茅屋書聲響,放下扁擔考一場”,是讀書傳家的文化傳統(tǒng)讓婺源的至美有了更實在的依托。同樣是欣賞楠木,在其紋理豐富、色澤高貴、暗香襲人之外,作者尤其震撼于根系外露而生出的狀如葫蘆或柚子的結痂,名貴如斯的公主樹卻能如此負重隱忍,實在令人心生對自然的敬畏。
《在乎山水間》是山水游記,更是生態(tài)散文。作者在序言里說到,當下不少人把游記當配角,認為描寫山水的文字多為游山玩水之作,不登大雅之堂,這與一些創(chuàng)作弊端不無關系。眼下,生態(tài)文明得到空前重視,游記文學特別是書寫自然山水的生態(tài)散文漸為興起,理應有新的表達、新的氣象,為建設生態(tài)文明、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文學力量。
作者正是懷著這樣的初衷一次次出發(fā),在抵達之后通過文學書寫第二次抵達,描繪他所看到的風景,在有限的篇幅內斟酌錘煉,展現文學的眼光、趣味和詩意。作者對水情有獨鐘,這些散文篇章如流水一樣,親切、自如,曼妙、生動,既洗人耳目,又凈化心靈。本書借歐陽修名句“在乎山水之間也”為題,在乎山水間,在乎的正是這樣一種被自然所淘洗的境界吧。(顏 妍)